Saturday, March 24, 2012

新闻:反对砂建第三间炼铝厂 斥建12水坝供廉价电力


反对砂建第三间炼铝厂
斥建12水坝供廉价电力

作者/人民公正党 Jun 21, 2010 03:59:01 pm




【人民公正党/黄锦河】人民公正党浮罗岸州立法议员黄锦河律师表示反对在砂拉越兴建更多的炼铝厂,更抗议在砂拉越兴建更多的水坝只为了提供廉价电力来发展炼铝厂。

他说,建立一间炼铝厂等于是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因为铝毒严重污染砂拉越空气,使砂州环境受到铝毒的污染,而深重影响砂拉越人民与下一代的健康。

炼铝厂所释放的“瘴气”或会祸害无穷,或会可使人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行动迟钝、催人衰老。而水坝也为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并导致原住民的栖身地及传统社会文化的消失。 炼铝厂与水坝是生态环境的最佳杀手拍档,犹如毒蛇猛兽的合作,使人类,生植物与其环境都有难了。

砂州首席部长泰益玛目日前的宣布,目前已有两家炼铝工业公司准备前来砂州投资,同时砂州政府也正在洽谈第三家铝业公司前来设厂事宜。


炼铝厂耗电量最高
黄锦河针对首长的宣布而作出反对的言论。他说,一颗定时炸弹已经不得了,三颗定时炸弹叫砂州人民往那里逃!

而砂首席部长还表示,他必须等待姆伦水利发电计划建竣及投入运作,并提供附加电力后,才探讨有关的投资。这清楚显示,砂州政府准备在砂拉越兴建多至12个水坝,是为了要维持炼铝厂的运作,已经是昭然若揭。

黄锦河说,炼铝业是全球耗电量最高的工业之一,因此需要极廉价电力来维持运作,今天超过一半供应给炼铝业的电力都是来自水力发电。

自从50年代以来,铝生产足足增长了16倍,也同时带来大量的破坏性大坝工程,及采铝炼铝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而根据绿色和平组织在1992年的研究,在1990年全世界炼铝工业需要相当于全非洲的电量来将铝矿变成铝材。


铝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他表示有多次表明提醒,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铝被人体吸收后,在人体的脑、心、肝,肾等器官内沉积,且排泄缓慢,这对各个器官功能特别是脑组织和免疫功能会造成很大伤害。 因为脑组织对铝有亲和性,脑组织中的铝沉积过多,可使人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行动迟钝,催人衰老及老人痴呆症。

铝在人体内不断地累积,会引起神经系统的病变,干扰人的思维,意识和记忆功能,严重者可能痴呆,摄入过高的铝,还可能导致沉淀在骨质中的钙流失,抑制骨的生成,发生骨软化症及关节疼痛。

如果过量吸收铝,或者铝超标的食品大量食用的话,会对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产生影响,影响一系列生化反应,会引发记忆力衰退,引发年人痴呆的问题。那幺对于儿童,正在成长和智力发育过程中,铝超标过量食用就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过程。

据了解,炼铝厂释放的烟雾根本不会流动,而且久久弥漫在地面层,对人的身体危害非常大。由于长期排放有毒浓烟,附近的花草树木也会枯萎,原来山上非常多的鸟禽根本找不到了。

总之,人对铝元素的长期摄入,最终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水坝危害环境
黄锦河续称,而水坝更带来了环境和社会的灾害,据他查询资料而获悉,在非洲加纳南部的阿可桑布大坝淹没了加纳4%的土地,强逼移民安置8万人,以及引发大量水生疾病,包括血吸虫病。

巴西的图库鲁尔大坝则强制迁出来2万4000人,并引致亚马孙森林被广泛破坏,疟疾个案大幅上升,及淹没了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加拿大的肯尼大坝则调走了40%尼查可河的水流,因而大幅减少了渔获,严重影响了原住民的生计。

如果不是为了要维持炼铝业,大型水坝或不会出现。他表示多次公开并有在砂州立法议会里表明,砂州的巴贡水坝将生产2400兆瓦特的电量,对于砂州是足足有余,不需要更多的能源,更不需要兴建更多的水坝来破坏环境。

黄锦河说,他是最先知先觉与先忧,也是第一个表明:“更多水坝的兴建会导致砂拉越的传统社区文化的永远消失,居民居住地被淹没,包括祖先的坟墓,影响最大的是砂州原住民的社区,包括砂传统的达雅人的长屋文化将此次成为历史!”

据他了解,巴贡水坝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亚洲水坝,淹没的范围超过一个新加坡国土的面积,已经导致至少15个原住民社区以及数万名原住民被逼离开他们的传统家园。

一个巴贡水坝已经足够带来很大的环境与社会的破坏,然而砂州政府却不顾一切,而且一口气要兴建多12座水坝,实在不可理喻。州政府兴建更多的巨型水坝不是为了要提供廉宜电流给砂拉越人民,而是为了提供廉价电力来发展及维持炼铝厂。

目前砂州政府已经在木胶兴建一炼铝厂,并准备在民都鲁兴建另一耗资约70亿元的炼铝厂。 砂拉越人民作出了大片土地,天然资源,社会文明,传统文化,以及环境生态的牺牲来配合水坝及炼铝厂的发展是不能受到砂拉越人民所接受与支持的。

黄锦河说:“外国都不要在他们的国土兴建炼铝厂,如果我们还把炼铝业当成外资宝贝来引进砂拉越,那我们简直是发疯了!”

Source: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_v2.php?n=1384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